新冠病毒感染强调综合治疗******
近期,一些治疗新冠的抗病毒药物受到高度关注。与病毒“交战”,真有所谓的“特效药”吗?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突然成为“抢手货”,价格也随之猛涨,公众有必要储备吗?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此进行了解读。
“目前,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仍然强调综合治疗,包括对症支持治疗、早期抗病毒治疗、早期氧疗、免疫治疗、抗凝治疗等,对于重要的脏器衰竭,如呼吸衰竭等,还要有呼吸支持治疗以及脏器功能的支持等。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介绍,抗病毒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第十版诊疗方案中抗病毒治疗包括口服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。
“但病毒感染应该说没有特效药。有一些针对病毒的,比如能够抑制和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,可在病程早期使用。”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介绍,有的药物要求5天以内使用,其实最有效的时间是2天以内。病毒刚进入人体、刚开始复制的时候使用药物干扰病毒的复制,能够减轻病毒的载量,进而减少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,再加上自身的抵抗力,就能减少它向重型、危重型发展。
“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清除或抑制病毒,减轻临床症状,缩短病程,降低重症风险,最终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。它的特点是口服,比较方便,在医院、社区、诊所、门诊都可以使用。”王贵强建议,老年人、有基础病的、没有打疫苗的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优先使用,降低重症风险,一般人群感染后使用价值并不大。
童朝晖提醒:“如果病程超过5天,已经进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的时候,这些抗病毒药是没有效果的。”
抗病毒药物使用不当会出现哪些风险?王贵强说,抗病毒药物都有一定副作用,也有药物之间相互作用。
“像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就不能同时使用奈玛特韦这类药物,否则就会出现药物之间相互作用。有些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病人,有时候要调整剂量,甚至不能使用,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来使用这类抗病毒药。”王贵强说。
“有的群众一听‘特效药’,就给老人备点放在家里,老人就直接使用了,如果没有阅读说明书,风险更高。”童朝晖建议,服用药物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,或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。
近日,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也引发不少网友求购。对此,王贵强介绍,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能够减少炎症反应,但只建议在治疗重症病人时使用,“基本都是进入ICU的病人才需要使用,而且要在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等特定情况下使用才有效果,不适合在家里使用,也没有预防新冠感染的作用,因此不建议在家里储备”。(记者 崔兴毅)
北京警方:2022年刑侦工作实现新突破******
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(记者鲁畅)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相关负责人9日表示,2022年来,北京警方打击刑事犯罪工作实现新突破,其中刑事发案降至十年最低,命案连续8年实现100%侦破,抢劫案件破案率连续4年实现100%,抢夺案件破案率连续2年实现100%,入室盗窃案件、涉车盗窃案件破案率分别为83.7%、84.2%,均为历史新高。
据介绍,过去一年,北京警方将“平安行动”、夏季治安打击整治“百日行动”与12个公安部部署的全国性专项行动一体推进,并深入推动科技兴警和智慧刑侦建设,紧盯民生侵财“小案”,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,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诈犯罪。
统计显示,2022年,北京警方共破获入室盗窃、涉车盗窃等盗窃类案件9400起。重拳打击盗掘、盗窃、倒卖等文物犯罪,先后破获案件40余起,打掉团伙18个,刑事拘留143人,收缴各类文物384件;侦破“环球360”等跨境赌博案件1100余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3300余名。持续将打击养老诈骗犯罪作为一项重要任务,抓获犯罪嫌疑人3400余名、追赃挽损18.6亿元;将电信诈骗案件涉案“两卡”及GOIP、洗钱“水房”等黑灰产作为主攻方向,打掉团伙窝点155个,破获案件1.28万余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2万余名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